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科院士|同济大学朱合华:数字化地下研究,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朱合华,男,1962年10月生。1989年10月获得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兼任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

朱合华,男,1962年10月生。1989年10月获得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兼任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30多年来一直从事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数字化地下研究,源于工程,高于工程,服务于工程。”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长期从事岩体强度理论及地下结构全寿命设计方法、地下空间防灾安全和智慧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

他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DUSE)研究的学者之一,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信息集成方法的国际开拓者之一”。

与数字化结缘40多年

“年少时,我误打误撞地与数字化开始结缘。”1986年9月,朱合华考入同济,师从孙钧、杨林德两位恩师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博士。从此,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就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后来渐渐演化为数字化研究方向,一坚持就是40余年。

1993年7月,朱合华进入日本大阪土质试验所和京都大学从事软土地下工程研究。两年多的研究历程,让他清楚了何谓软土地下工程的世界先进水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单位长期聘请几位短期工作人员,持续将大阪湾的三维地质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形成了大阪湾的地质、地震数据库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在日本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阪土质试验所所长岩崎先生那句“岩土工程师一定要与地层交朋友”被他牢记在心,这也促成他归国后迅即开展土木与信息学科交叉的研究。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地层”

1999年,朱合华牵头的“城市三维地层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获批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成为团队数字化研究工作布局的起点。

从此,地下空间与工程数字化成为朱合华团队的鲜明特色。从一开始研究数字地层、数字地下空间,到后来研究数字化工程,一步一个脚印,课题从工程中来,成果到工程中去。团队的研究领域遍布数字地下空间、数字化工程两大园地,数字地下空间研究的足迹遍布上海世博地下空间、常州地下空间、延安新城地下基础设施等,数字化工程的研究遍布广州龙头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淮南望峰岗煤矿、上海长江隧道等。

围绕着这些工程,团队相继研究开发出“复合纤维和预应力管片结构技术”“盾构地层适应性理论和试验方法”“大断面、高水压、近间距下盾构施工微扰动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方法与技术,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分析、施工安全与控制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主持的项目“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及应用”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他又针对大规模、集群化的地下空间的建造难题,组织国内相关单位联合攻关。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当前我国在城市高密集地区建造地下空间面临的周边环境控制、改扩建及安全穿越等难题,建立了以点状新建与改扩建、线状穿越、面上集成示范为主线的核心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并被遴选为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继续教育内容,培训了近万名注册工程师。得益于这些应用,他主持的项目“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成果。在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领域,朱合华十年中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数字化地下课题与工程的“比翼双飞”,团队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交叉研究的良性循环。他们提出了地下空间工程全寿命数据采集-表达-分析-服务的数字化范式,开辟数字地下空间工程新方向。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长江通道、贵州高速公路网、上海地铁网等重大工程,极大提高了工程安全、质量和效率,推动了工程建造和运维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朱合华因此受邀为英国剑桥大学智慧基础设施国际顾问、国际岩土工程联盟(FedIGS)数据标准委员会(JTC2)主席;创办了我国地下空间领域的第一本国际学术期刊Underground Space(地下空间)。2015年,他因在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认可,获得了第44届德国洪堡研究奖,是中国土木工程界目前的唯一获奖者;他还获得了第20届卞学鐄学术贡献奖。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1/1219/1920.html



上一篇:九大领域一百八十六项全球工程前沿发布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