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最新!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1日,教育部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16省市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海电力大学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设立“能源服务工程”和“能源互联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1日,教育部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16省市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海电力大学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设立“能源服务工程”和“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的院校。

今年,教育部下发2021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全国新增备案本科专业超过2000个,其中包含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青海大学等等共25所高校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7省市26所高校设置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0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名单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计划经过5年左右努力,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完善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在京津冀、东北、长江经济带、长三角、西北等地区支持有关高校围绕产业需求、结合办学定位、整合办学优势,布局建设储能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管理等新专业。

随后,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2号文《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新增了“储能科学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4T(T代表特设专业),当年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增设了该专业。

在此号召下,各高校都在储能技术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达成共识,积极推进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并纷纷表示将立足储能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储能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

该专业将从新能源、储能新技术、储能新材料、 储能智能控制、能源安全管理及军民大宗基础工业等多应用场景,全链条储能用能管能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方位、整体性建设,为我国能源变革性发展输出复合型创新技术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教研室将主要承担《储热技术及应用》、《储能电池技术》、《储氢技术及应用》等储能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经过5年左右努力,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完备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电气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的存储和转化先进知识,具备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掌握储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具备从事储能科学、系统与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能源动力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此前,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曾共同成立“储能装备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近日,哈工大的“储能与电力变换技术重点实验室”还入选了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厦门大学

未来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院士的带领下,培养具备从事储能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质量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新能源材料科学》、《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等多门储能专业课程。未来还将联合储能领域内的宁德时代、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共同建设。计划将于2021年高考后启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

天津大学

培养在能源前沿领域从事技术或系统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在企业研发团队中进行储能关键原创产品和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进而培育出一批站在世界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前沿、勇于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将按照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在储能、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培养在电力、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电化学储能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1/0312/1116.html



上一篇:中国“烂尾”工程,荒废了数千年,被联合国定
下一篇:太原推进“两进一出”工程 年内将实现快递进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