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面向实践研究中国工程伦理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国家逐渐兴起。该学科以工程与自然、人、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跨学科交叉研究工程及由工程实践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程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国家逐渐兴起。该学科以工程与自然、人、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跨学科交叉研究工程及由工程实践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工程实践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正在经历创新发展,工程伦理教育也开始引起社会关注。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工程伦理研究并服务于工程实践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丛杭青

中国工程伦理学已到创新发展期

工程伦理是以工程与自然、人、社会相互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跨学科交叉研究工程及工程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关注工程职业自身的规范与制度建设,到工程职业的社会责任,再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保障。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趋势的转变,大致来说,与对工程性质认识的两个个转变相关,一是工程从科学形态走向实践形态,并最终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二是力图在这两种形态中为工程找到一个恰当位置,为工程的现代发展及未来发展提供价值合理性与正当性说明。当然,工程形态不是科学形态与实践形态两种形态的简单相加,它有其自身特有的形态。

近二十年来,中国工程伦理学主要是在引介西方发达国家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创新发展期,到了建立中国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时期。作为社会实践的工程必定是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西方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尽管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显然不能成为中国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的主体。

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提出中国话语的工程伦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国工程伦理的理论建构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工程精神,工程规范,工程制度建设和工程的社会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怎样的中国工程精神-规范-制度-治理体系才能引领我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例如,工程的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发展中问题,西方社会历史上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几十年来,国内外理论界一直在研究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普及,但如何让公众理解工程、普及公众对工程风险性的正确认知却是一个空白。因此,公众参与工程的路径与机制,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中国工程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当前的中国工程伦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学的思维取代了工程的思维,科学的模式屏蔽了工程的模式。这其实是一种科学主义,在这种视野中,工程缺乏其自身的独立存在,以科学伦理、技术伦理与技术政策来取代工程伦理。

未来,中国工程伦理建设应该做到两个面向,面向中国工程的现实,面向走出去的中国工程。其中关键有二:一是中西方优秀的工程伦理资源的传承;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理论视域的拓展,不应仅仅局限于西方工程伦理思想的落地化,而应更多地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工程文化中寻找资源,同时,不应仅着眼于学派与主义的壁垒,而更应着眼于工程实践的伦理形态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世新

加强工程伦理发挥作用的机制建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其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工程的负面作用开始突出,例如汽车等不安全的工业产品造成人员伤亡,发生了核泄漏等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工程事故,科学技术的工程及产业应用迅猛发展,带来了资源环境方面的危机,以及某些技术领域(如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程等)的最新进展引发了人文担忧和社会问题。

在国外,传统的工程伦理学研究主要遵循职业伦理学的范式,即围绕工程职业组织(各工程师学会)的伦理准则,探讨其在具体场合的适用问题。研究重点是伦理困境(dilemma),即在两条(或多条)伦理规范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境下,工程师应该如何行事?多采用设定各种场景、进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美国等国的工程伦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即工程师个人职业活动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个人和公司做出的有关工程的决定。现在,也开始注意对宏观问题(如全球化背景下的工程发展问题,技术发展方向、工程师职业组织以及消费者组织等群体的集体责任等)的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0/1107/853.html



上一篇:市水利局组织召开《温州市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建
下一篇:西安幸福林带建设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