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栏[05/29]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数[05/29]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收[05/29]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05/29]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征[05/29]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刊[05/29]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清华大学12景:不仅景色美,背后的故事、历史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有人问我:清华园哪里最美? 这个问题有点难。每天在园子里行走,每天在朋友圈晒图,连续五个学期开设通识课“清华学”,甚至被同学们戏称“清华园第一导游”,我觉得清华园处
有人问我:清华园哪里最美?
这个问题有点难。每天在园子里行走,每天在朋友圈晒图,连续五个学期开设通识课“清华学”,甚至被同学们戏称“清华园第一导游”,我觉得清华园处处有美,各有千秋,很难排出顺序。于是我闭上眼睛,看看哪些景观浮现在脑海,结果是以下“十二景”。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判断,带着个人偏好,不能说它们“最美”,更不能说清华园只有这些景观。但我觉得这“十二景”应该得到公认,以下就是基本理由。此外,“十二”并非确切数字,可大可小,只是“清华学”班级一般是十二个本科生,课程也是十二周,巧合而已。
——清华大学杨国华老师
“清华学”课程的实地考察
杨国华,1965年3月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Journal of World Trade 编委,WTO 秘书处争端解决专家库成员(2010 年起),WTO 上诉机构成员候选人(2016 年)。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设“WTO 中国案例研究”(本科生)、“国际经贸法律实务”(本科生)、“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生)和“中国经济与法律制度:WTO 中国案例的视角”(留学生,全英文)等课程。开设全校公选人文素质教育课“清华学”。
“清华学”课程关注清华园内的风物,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文献阅读、交流讨论、实地考察、四季体验的方式,发现清华园中的点滴历史与美。春华秋实,杨老师写下这篇《清华十二景》,送给园子内外热爱清华的人。
一、高山仰止——王国维纪念碑
王国维纪念碑是一件文物,1929年清华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自沉”两周年而立。这是“五绝碑”,因为除了“碑主”王国维,“撰文”陈寅恪、“书丹”林志均、“篆额”马衡和“拟式”梁思成四人都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学者,有很多故事可讲。纪念碑位于第一教学楼北侧,背靠土坡,绿树掩映,为游人所不知,却常见鲜花摆在碑前。
碑文只有253字,但我们耳熟能详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出于此。陈寅恪曾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陈寅恪以其学问和气节为后人称道,人们瞻仰这方碑,除了感叹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更多地是感受碑文的力量。这里是清华的“文脉”,代代学人都应常常来此观瞻。
二、壮志凌云——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是一段传奇,而纪念碑以短短1136字(文1016字,铭120字)记载了其始末,讴歌了其精神;“诗书丧犹有舌”掷地有声,“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不屈不挠,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气节。“撰文”冯友兰、“篆额”闻一多和“书丹”罗庸都是大学者、大名人。关于这篇文字,冯友兰晚年曾有“自识”:“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纪念碑位于清芬园西面,学堂路和校河之间的开阔地带,远远就能看见。
纪念碑设计和选址颇有讲究。根据设计者介绍,碑身是黑色花岗岩,“密度坚韧、无杂色”。“(洁白的)碑体以叠退的方式,通过光影增加造型的层次感,庄重中不乏细腻。”“选址在一片绿地之中,东侧有起伏的土坡,向西则面向校河开放,青草依依,绿树成荫,具有浓重的校园氛围。”“依据地形条件,设置了层层跌落的台地,每层台地皆为不规则的折线,隐喻了中国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刚毅性格,富有力度。下方的三块台地象征了当时联合起来的三所大学,以不同的铺地材料指涉了三所学校的性格,在其之上是一块完整的混凝土地面,象征了团结和凝聚力。这块场地的中央为经过锈蚀的钢板,体现历史的沧桑感,而碑体则从钢板中间拔地而起。钢板上在四个正方位都有线条和磨亮的铜块作为标志,据此可以看到纪念碑朝向西南(即昆明方向)有偏转,通过形象的语言表现了‘西南’和‘联合’的概念。”“整个设计没有采用一般纪念性建筑常规的轴线序列的手法,充分结合地形,随形就势地处理各个部分,既有校园气息,又不乏庄重、肃穆的纪念性。”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0/0907/612.html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