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国之大器铸造者,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一)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以上这些,大家更想看哪一个呢?也欢迎畅所欲言。 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点进小编的文章,希望小编的文章不会让你感到失望!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以上这些,大家更想看哪一个呢?也欢迎畅所欲言。
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点进小编的文章,希望小编的文章不会让你感到失望!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1921年-),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核物理学家,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孙家栋,1929年4月生,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2017年2月12日),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任新民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陈能宽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0/0721/401.html



上一篇:【征文】中国共产党建设百年:理论、实践与经验
下一篇:202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聘国家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