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穿越界线:中国铁路史研究的三十年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瑞德 近三十年的中国铁路史研究,摆脱了革命史的范式而进入了现代化的范式,最近又有学者试图超越现代化范式,开始关注铁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的影响也不

张瑞德

近三十年的中国铁路史研究,摆脱了革命史的范式而进入了现代化的范式,最近又有学者试图超越现代化范式,开始关注铁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近三十年来的铁路史研究虽然相对于过去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和其他许多专门史一样,均面临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和日益碎片化的危机。

本文节选自台湾地区学者张瑞德著《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中华书局2020年版),系作者为老书重版所写的新版序言,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张瑞德著,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

笔者早期在台湾地区出版的两本铁路史著作--《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1987)和《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1991),在三十多年后居然有机会以简体字的形式在大陆出版,感到万分荣幸。

拙著近年被一些素未谋面的学者谬许为"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标",甚至是"铁路史的经典著述"。自是愧不敢当。其实在1960、1970年代的台湾,由于"中研院"藏有总理衙门的档案,洋务运动又是当年的热门议题,关注铁路的学者自然也较多,笔者的研究即受益于李国祁、李恩涵、王树槐、何汉威等师友之处甚多。拙著在台湾出版后,在大陆基本上是无人闻问。直到本世纪初,铁路史的研究在几位学者(包括江沛、朱从兵、马陵合等)的推动下成为显学之一,拙著才稍受关注,并获邀在大陆出版。

三十年的老书要在大陆出版,至少应将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稍加回顾并进行对话。不过由于成果十分丰硕,也不时有学者撰写研究综述的文章予以介绍,故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就个人兴趣所及,挑选一些研究成果略加介绍,并列举一些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提供大家参考。由于个人阅读范围有限,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尚希方家指正。

京汉铁路正阳门西站老照片

官僚组织的专业化

亚洲四小龙崛起后,美国学者柯伟林于1980年代后期提出国民政府并不是在战后台湾才扮演发展型政府的角色,其实在战前十年即已是如此。此种说法出现后,激起了大量学者研究国民政府的各种专业机构和政策,影响极大。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质疑,例如朱莉即认为专业技术机构(发展型政府的基础)的雏型应上溯至1910年代的袁世凯及北京政府。

其实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墨子刻即曾在其所著《清代官僚机构的内部组织:法律、规范与沟通》一书中指出清代官僚组织已相当专业化:第一,由《漕运全书》和《两淮盐法志》等书编纂官员的学养和资历,显示清代官僚已有相当程度的专业化,至少要求具有相关的经验;第二,由六部额外司官的分发实习制度,也可看出专业化的倾向;第三,以盐缺为例,清政府对某些职官要求需要有专业的资格;第四,六部京官重视久任,借以累积经验。墨子刻此书的立论基础,主要是以其对陶澍任两江总督时期的盐政所做研究,具有多大的代表性,颇有问题;所讨论的时段,也仅限于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不过,他所提出的论点甚具开创性,引发了后来许多学者的研究。

法国学者魏丕信研究清代政府在灾荒救济、兴办并维持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仓储制度,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发现清代出现了一批行政菁英。这批人不仅包括官员,也包括幕友和其他对行政有兴趣的人,他们积极进取,具有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并且自我期许甚高。在刑部,有许多官员甚至是律学名家。徐忠明、杜金研究清代刑部官员任职、办案和法学素养,也认为此时的刑部已是一法律专业化程度颇高的机构。整个清代司法,出现专门化的现象。郑小悠的研究则指出,清中叶以后,清廷对刑部的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重视久任,刑部司官仕途前程之光明在六部司官中首屈一指,激励刑部官员勤勉读律,是以乾隆以后,官员的法律专业化水平开始突飞猛进,晚清甚至出现以司法实践带动律学研究的风气。秋审处官员尤其精于律例,而与河务、边材并号"专家学",有明显的技术官僚倾向,在京官中独树一帜,甚至刑部堂官也多由本部司官外放后升转而来,终身不迁。这些特殊的制度和人事安排,均促使刑部官员自我的专业认同增强。和农业相提并论的是河工、水利。自康熙将治河列为三大政之一,两江三省的督抚便开始了对河工的参与,在执掌上被赋予河工的职责,随着地方督抚兼任河道总督的体制在雍正朝形成,乾隆又在官制上予以完善,导致出现两江总督大多为治河专家的现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那苏图、尹继善、高晋等,均有以两江总督或巡抚身份兼任河督的经历,均可谓技术官僚。最近陈恺俊和高彦颐更用技术官僚文化一词,形容清代内务府包衣群体有别于一般文官的专业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0/0718/379.html



上一篇:速看!镇海今年安排重点项目126个,还有这些好
下一篇:江水向西流堤坝有沙鸥:中国强义乌美采风义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